2012-07-18 13:48:06   来源:    点击:


北大教授陈少峰

文化部日前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控股、参股、并购、重组、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鼓励民营文化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等。特邀请北京大学文化产业院副院长陈少峰谈谈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近日文化部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与以往相关扶持政策相比,您认为此次《意见》有哪些进展?将会对文化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
这次《意见》的出台,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要举措,是落实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具有同样地位,重视民营企业的一个重要信号。这次《意见》的出台和以往相比,在很多方面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细化到哪些文化领域应该享有怎样的待遇,内容涉及税收、市场准入条件、民营企业参与控股等问题,总体来说,此次《意见》更为具体。至于会对文化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跟有关部委协同落实情况是紧密相连的。

  问:这样具体的细则对文化产业而言无疑是利好的,那么从以往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实施过程和经验来看,您认为此次《意见》到了具体落实的环节上,是否会面临一些阻碍?

  答:
阻碍也是有的,举例来说,《意见》中提到将允许民营企业控股,而实际上,往往现在的国有企业包袱都很重,观念也比较保守,这样的话民营企业也许并不愿意去控股,虽然有一些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要面对不同部门的协作问题,多头管理意见不一致的问题等:比如某个文化项目落实到税收优惠时,要看税务部门是否会将其纳入到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要真正享受这些优惠扶持,还是要看各地在实施当中的表现。

  问:此次《意见》主要针对的是民营资本的介入,那么一直以来,我们的民营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存在哪些阻力?

答:我一直说,将来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民营企业是以内容赢得市场的。而民营企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非国民待遇。比如民营企业想要建剧场,政府是否能够将土地划拨给它?国有企业如果经营不下去,是否愿意交给民营企业去经营?一般是不敢零费用地将国有企业交给民营企业经营的,但是如果不交给民营企业,国企有可能会继续亏损,继续加重政府的负担。所以这涉及的不只是政策落实的问题,还有观念的问题,以往我们都把国有企业看得高于民营企业,所以,观念的转变很重要。

问:就目前整个文化产业而言,您认为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
目前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还有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棘手的问题还是人才匮乏问题。一方面缺乏一批有抱负的文化企业家。多数公司是项目型的企业,而不是整体价值型的企业。另一方面缺乏高素质人才,很多文化投资、文化内容提供、经纪服务、传媒等企业都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士。特别是动漫企业,多数是技术出身的人士担任骨干,缺乏精通故事、编剧和产业运作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的匮乏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我们没有把文化产业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来开设,只设置专业,并且是分散在其他学科下面的,大多数高校只开设文化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培养的硕士、博士也非常有限。比如动漫专业每年只招收三四个研究生,不能像MBA等学科一样可以大量地培养人才,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大量的管理人才、中高端人才才是目前最需要的,可以说,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学科建设滞后,高校也不会投入资源来发展这门学科。所以在培育文化产业的人才方面还有相当的难度,我认为应该大量地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硕士、博士。

  第二,是传统思维方式束缚与非专业化的做法。传统的制造业思维是有惯性的,这种惯性会束缚住人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解,你用原来的制造业思维去搞文化产业这肯定是有局限的。另外,如果一个产业,官员不熟悉,企业也不懂,不够专业化,那么这个产业怎么能做得好呢?

  第三,是行业分割和区域分割的问题。比如搞广播电影电视的不能搞出版业,搞出版的不能搞广播电影电视业,某个产业只能局限在某个省市,企业弱小,没有实力,不敢进行大制作,企业如何做大?

  第四,是盲目跟风现象突出。现在主要在动漫产业、文化产业园和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的设立等几个领域表现最为突出。这种盲目跟风比如都重视硬件建设,如场馆很多,内容很少,再如这些年提倡传统文化,大家都跟风滥用传统资源,不停地搞祭祖活动,搞仿古建筑等,不断地去做这些没有效果的事,就很容易形成同质化的竞争。

  我觉得目前这几个问题是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大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我们的文化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缺乏大品牌。比如电影,电影只依靠国内票房是不能带来盈利的,但是在美国,国内与国外票房是一致的,比如它的国内票房有6个亿,在国外也必定有6个亿的收入,然后还有衍生品的收入,大概占据65%,我们没有国外票房,就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

问:国际竞争力是有赖于以上四方面的建设和完善的,前面的几个问题是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答:对!所以我们现在讲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如果前面几个问题做不好是根本就没有可能的。

  问:针对这些问题,应如何应对?

  答:
首先要解决学科设置问题,要将扶持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建立独立的文化产业学科,进行人才培训。其次政府扶持资金应该向内容倾斜。有一块钱支持传媒的扩张,就要有两块钱来支持内容的发展,如果只注重扩张,而内容跟不上,就如同给他人做嫁衣。文化产业走向国际最终要依靠的是内容,要有“内容为王”的主导观念。再次,应该想办法避免“硬件思维”,排除文化产业“地产化”.特别是经营文化园和文化产业园的企业,很多以地产作为主要收入,以传统的盖房子、招商引资等为主要经营手段,缺乏对于企业的引导和支持能力。现在有很多大地产商高调宣称要做文化产业,但实际上最多就是做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没主题。还有些人以文化产业为由头,实质进行的是圈地活动,最终损害了城市形象,滥用了资源,也浪费了土地。第四,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国家现在不断地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专门利用政策优惠进行投机的人,“吃政策”,并非要真正搞文化产业。这样是出不了成果的,那么投资方看不到成果又怎么会愿意进行投资呢?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时所遇到的问题。

  问:是不是说,文化产业现在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资本和政策,而在于实际的运作过程如何有效操作?

  答:
文化产业发展现在资本和政策都还是利好的,我觉得最重要的问题是缺乏优秀的企业家,缺乏好的内容。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内容的创意和无形资产的价值。文化产业和普通制造业不一样,要不断地出新才能吸引大家。文化产业要以内容为主,传播是工具。没有内容,就无物可传播。所以传媒也要开放,竞争激烈了,大家才都会向内容看齐。传媒不能搞垄断,否则就会没有人去生产内容。现在往往是某地的电视传媒只有一家,内容由别人提供,或者是传播和产品销售的渠道是一体的。所以要把平台做大,无论是传媒还是内容大家都平等竞争,有了人才,有了内容,文化产业才能有效地运作,才能朝着一个健康、良性的方向持续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北大 教授 陈少峰 人才

上一篇:文化部部长蔡武纵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
下一篇:影协主席李前宽:北京电影节如何办出特色